查看完整版本: 遼寧的奉國寺
頁: [1]

yukr 發表於 2017-2-8 01:54 AM

遼寧的奉國寺

本帖最後由 yukr 於 2017-2-13 12:04 AM 編輯

近來和幾個朋友聊天時,剛好都會提到這個地方,「奉國寺」。大家對我口中的「奉國寺」都十分好奇,後來想了一想,乾脆把照片放上來,也把旅遊歷程與所知情況寫出來,跟好朋友們一起分享。
我們第一次注意到它,是因為我在電腦前看王家衛的《一代宗師》。當時妻剛好進來,瞄到女主角宮若梅到寺中尋求指引的那一幕。妻本來並不喜歡這部電影,但電影中的這一幕,殿上的大佛古樸莊嚴,渾厚肅穆,一下子就吸引了她的目光。
上網一查,原來王家衛取景的地方,是遼寧的「奉國寺」。它初名「咸熙寺」,金代改稱「奉國寺」,因大雄殿內塑有七尊高大佛像,俗稱「大佛寺」。地點是在遼寧省的錦州市,位於義縣縣城內東街北側。算一算行程,我們可以在天津的武術交流結束後,前往奉國寺一覽究竟。
這件事,就這麼定了。
奉國寺,是遼聖宗耶律隆緒所建的皇家寺院,距今997年,其古老的程度令人驚喜。我們去過敦煌,歷覽各代佛教藝術作品,對遼代的建築和藝術成就,充滿無限的嚮往,此行精采可期。
遼聖宗耶律隆緒,是遼國在位最久的皇帝,長達49年。金庸小說《天龍八部》所寫的耶律洪基,就是他的孫子。聖宗即位時年僅12歲,由太后蕭綽執政,勵精圖治,使百姓富裕,國勢日盛,後將國號「大遼」改為「大契丹」,是遼史上重量級的大人物,這裡應該介紹她一下。
蕭太后,本名蕭綽,一字燕燕,為遼景宗的皇后,遼「四朝老臣」北府宰相蕭思溫的第三女,是遼國極有才略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。當時因景宗體弱多病,有時無法上朝,史載:「及即位,嬰風疾,多不視朝。」因此,朝中軍政大事,多由皇后蕭綽代理,如《契丹國志》卷六記載:「刑賞政事,用兵追討,皆皇后決之,帝臥床榻間,拱手而已。」
遼乾享四年(982)景宗皇帝駕崩,長子耶律隆緒即位,即遼聖宗(為遼國第六位皇帝),尊母親蕭綽為「承天皇太后」。聖宗當時年僅12歲,太后蕭綽則30歲,方當春秋鼎盛,當時她那「歷事四朝,位極人臣」的父親蕭思溫早在12年前去世,又無子嗣繼承官爵,所以「外戚」這個部分,太后是全無倚靠的。而皇帝年幼,諸王室和守舊貴族對皇位也虎視眈眈,宗室200餘人擁兵自重,已經到了可以控制朝廷的程度。在這種情況下攝政,蕭太后不但要自保,要鞏固皇權,還要進行政治革新,其過人膽略可以想見。她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、科學、藝術各方面,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,逐步使遼國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鼎盛的輝煌時期,「燕雲之戰」與「澶淵之盟」都是在她手裡完成,也開創了宋遼之間的和平發展時期。黃河以北大平原上的人民,沉淪於混戰之中長達200餘年,自此得以安居樂業,享受了一百餘年的安定生活。
統和廿七年(1009),蕭綽歸政於聖宗,不再攝政。她掌管朝政總計27年,影響深遠,後來遼軍能夠所向披靡,聖宗認為是「太后教化之功」。聖宗親政後,延續太后政風,反對嚴刑峻法,後征戰四方,達到遼國疆域的頂峰。但晚年時耽於迷信,作風趨於奢侈,國勢日衰,享壽61歲。《遼史》對他的贊語,大體上還是相當正面的:「遼之諸帝,在位長久,令名無窮,其唯聖宗乎!」
這座寺廟,建在蕭太后的家族封地,是皇帝為了緬懷母親所建。古代這裡稱為宜州(今稱義縣),位在閭山西麓,白狼水(今稱大凌河)畔,既是太后的家族封地,也是皇帝冊封的皇族頭下州的風水寶地,更是遼帝朝拜醫巫閭山(五代鎮山之一的北鎮)必經之地,極具戰略和政治意義。同時,廟中塑有遼聖宗的轉世金身(俗世稱他為「釋迦摩尼轉世」),結合了政治和宗教的意義,規模宏大,僧人逾千,廟產拓展到遼西和山海關外,所有佛家重大法事都在這座皇家寺院中舉行,成了遼國的佛教中心,也是皇族進香朝拜的專用寺廟。因此寺為遼國的國力達到巔峰時所建,其規模之雄偉,冠絕古今。
寺廟的地址,是「錦州市義縣東街18號」。我們要從天津出發,前往遼寧,事先查了網路資訊,先搭火車至「義縣」站,再轉乘1路公交到奉國寺。不過我們從天津去,是搭動車(高鐵)先到「錦州」站,再搭巴士前往「義縣」(義縣算是小站,動車不停義縣)。網路上說,「上車的位置,是在「錦州火車站東面的藥店邊上」,會有招呼我們去義縣的人。坐招呼人的大客車發車不準時,所以網路上的建議是穿過單洞,在單洞北出口鐵北那裡,可以看見有很多去義縣的車」。但這些資訊我們並沒有使用,為了節省時間,我們是直接叫計程車,說要去搭前往義縣的巴士,這樣司機就知道了。
我們搭的就是這種巴士

奉國寺的結構,從南到北依次是外山門 、內山門、牌坊、鐘亭、碑亭,然後經天王殿(內有彌勒佛、四大天王、韋陀菩薩),最後來到大雄殿 (內有七尊大佛、十四尊脅侍菩薩、倒坐觀音、碑刻藝術和十八羅漢壁畫)。
「山門」是佛教寺院對大門的稱謂,因為古代寺古代寺院的大門多數都修建在山上,所以佛寺的大門延稱為「山門」。也有人稱之為「三門」,象徵佛教的「三解脫門」,中間為「空門」,左側為「無相門」,右側為「無作門」。
外山門為懸山式建築,面闊三開間,正門楹聯為書法家康殷所撰:「寶相莊嚴悉出眾智,雄堂輝煥重耀千秋」
奉國寺的內山門,建於清代,中間空門上方懸掛的大佛寺牌匾,是嘉慶十六年所書。
除了我們最期待的主殿大雄殿以外,我比較有感覺的就是天王殿。
天王殿始建於金代天眷三年,清康熙49年重修,原名萬壽殿,重修後改名為無量殿,2008年10月14日依漢傳寺院傳統格局為依據,更名為天王殿。殿內供奉彌勒佛、韋陀菩薩及四大天王,四周牆壁有壁畫,描繪的是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涅槃八個階段的故事。
天王殿中間供奉彌勒佛,也稱「未來佛」,大肚彌勒佛。由於慈眉善目,笑口常開,形象化地代表了佛教寬宏大量、慈悲為懷的宗旨,深受大眾喜愛。 殿內還有四大天王:廣目天王、持國天王、增長天王、多聞天王,最令我感到威儀肅穆的,是這一尊護法天神:韋陀菩薩。
天王殿中的韋陀菩薩,形象威武

韋陀菩薩位於彌勒佛像身後,為明代萬曆31年敬請的神將。祂是佛教的護法神,擔當佛教中驅除邪魔、保護佛法的重任,為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 ,一身鎧甲,手中拄法器金剛杵,代表執法的工具,上降妖魔,下打不法之徒,形象極是威武。
奉國寺佔地六萬多平方米,視野開闊
寺內的大雄殿為主體建築,建於遼開泰九年(1020),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最古老的大雄殿。殿中「過去七佛」並列一堂,千年保存完好,是世界上最古老、最大的彩繪泥塑(一般簡稱彩塑)佛像群。在《一代宗師》電影裡強烈吸引我們的,就是這些佛像。


「大雄殿」位於南北中軸線的北端,聳立在高闊的臺基上,是寺內唯一保存下來的遼代建築,也是我們最感興趣的地方。
「大雄殿」的建築為五脊單檐廡殿式木構建築,整體造型厚重,斗拱粗獷碩大,屋檐平緩深遠,具有唐代建築的遺風。除了上承唐風,也下啟遼金寺院布局,它的建築年代,比宋朝的《營造法式》早了八十三年(1103年成書,中國古建築的無上寶典),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。面積1829平方米,面闊九間,通長55米,進深五間,通寬33米,總高度24米,是中國古代遺存的最大的佛殿,也是遼代遺存兩個最大的佛殿之一,集佛殿、古建築、雕塑、繪畫、考古等文化價值於一體,天下獨絕,可以說代表了十一世紀中國式建築的最高水平。
其木構建築,歷經千年仍平直挺健,沒有出現彎折扭戾的現象,堪稱建築史上的一項光輝的成就,建築學家梁思成稱之為「無上國寶」,古建築史學家曹汛也形容為「佛教建築頂了天的極限」。

殿前開七門,殿內主供七尊大佛,左起為迦葉佛、拘留孫佛、屍棄佛(這個屍字,不知何故都會被網站的系統自動轉成屍體的屍,正確的用字是屍位素餐的屍,裡面沒有死字)、毗婆屍佛、毗舍浮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釋迦牟尼佛,宏偉壯觀、精神超逸,通高九米以上。佛像前配合眾生世俗的需求,分別寫上事業、平安、健康、智慧、財運、姻緣、如意等字樣。這種「七佛並列」的制式,在中國目前僅存此一例。
這大雄殿的佛像,為什麼會設計為「七佛並列」的制式呢?有人說一是為了傳揚佛法,二是為了紀念母后和已經去世的六位功勛卓著大臣(室昉、耶律休哥、耶律斜軫、蕭撻凜、耶律隆運、蕭圖玉),借用佛教「過去七佛」的理論,在此建成皇家寺院、佛祖道場。這說法有一定根據,頗具參考價值。
七尊大佛在手印、服飾、動作上各不相同,釋迦牟尼佛的頭部甚至微向西方一側,有人說是寓有「懷念家鄉」之意,也有人說是目光朝向西方極樂世界,我比較採信的是後者。殿上所有的佛像都做結跏趺坐,衣紋的處理流暢優美,統一之中不失變化。七佛的比例修長,面部莊嚴肅穆,端正慈祥,其中眼、嘴、耳廓,都是按照佛教規儀的定制處理。
每尊佛前各有一對脅侍菩薩,高2.5米,共14尊。諸菩薩或仰或俯,或斜立或平視,兩足均踏蓮花一朵,栩栩如生,極是優雅。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,其修行覺悟僅次於佛陀或等於佛陀。十四尊菩薩修長的身材、優美的體態和合乎科學的部位關係,現代人窮其科技之工,亦無法望其項背,其特殊的藝術價值,確實是獨步華夏。

我們幾年前去過敦煌,深知這個景點有多麼珍貴。
敦煌的石窟藝術固然壯麗,但是許多宋代以前的石窟,都屬於限展特區,整個莫高窟每段時間只開放十五個石窟,而且以近代石窟為主,如果要參觀這些限定石窟,必須另外付高額費用。甚至因為要保護石窟的關係,就算付費也未必能夠指定參觀。而我們今天在奉國寺,居然可以這樣近距離地和遼代這麼古老,又是國力最盛時所造的藝術珍品晤面終日,放懷暢覽,那種幸福感無法形容。
我剛好看到工作人員站上去,才到菩薩的腰部,其雄偉可以想見。

佛壇東西兩端,各塑護法天王像一尊,高3.5米,拄杵昂首,剛勁威武。
此外,殿內還保存著一些碑刻,甚至是遼代的石雕供器,均為佛教藝術珍品。歷代碑刻也具有重要歷史價值,其中金明昌三年(1192)《宜州大奉國寺續裝兩洞賢聖題名記碑》,被譽為「碑中之國寶」。我們在殿內看時,只覺得極具歷史感,回來查了資料,才知道這通碑刻有這等來頭。

殿內還保存著一些古老的碑刻

另外,著名古老佛寺裡面,壁畫常常是不可或缺的珍寶。這座大殿裡有十八羅漢的壁畫,佛教傳說中有永住世間、護持正法的阿羅漢,由十八羅漢加上降龍伏虎二位尊者而來。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,壁畫各具神態,栩栩如生,極具歷史、文物、藝術的價值。可惜,一是光線暗了一點(說真的,也不能不暗,不然更不容易保存),二是難免顏色脫落褪淡,不過,筆法工細淵雅,也十分大器,一望而知是盛世之作。
十八羅漢的壁畫(這裡為了減少圖片禎數,以免大家賞圖時扣太多分,我把兩張併成一張了)
走到殿的最北端,在中間毗婆屍佛的背後,供有明代所塑的倒坐觀音,走到殿後就能看見。這尊觀音面向廟後,所以稱為「倒坐」,祂為什麼要「倒坐」呢?書上的簡介說,大慈大悲法力無邊的觀世音菩薩,原來也有發愁的時候,因為哀嘆「世人不肯回頭」而生氣,所以故意來了個「倒坐」。
這一尊倒坐觀音,和天王殿的韋陀菩薩一樣,都是明代萬曆31年所敬請,還保留著唐代以前男像觀音的風韻,極為罕見,是中國境內目前唯一的男像倒坐觀音。觀音寶相莊嚴,顏色已退,並未做過度修補,古樸莊嚴已極。
中國境內目前唯一的男像倒坐觀音

這些年來,我們一直對觀音菩薩非常禮敬,看到這尊罕見的古樸觀音,尤其心生歡喜,妻在那裡一念不生地虔心跪拜,行禮如儀。那裡十分寧靜,我們又在廟後待了許久,方才出殿。
此外,寺中另有西方三聖殿、菩薩殿、財神殿、遼王井、羅漢堂等,看起來都是新建的建築,沒有什麼古味,和大雄殿相較之下,感覺自然是差多了。
比較特別的是「遼王井」,據說就是建寺那一年,也就是997年前遼聖宗建寺時所建,是專供皇家禮佛朝拜時專用的水井,也是遼國歷代皇帝專用的飲茶用水。至於水質是否仍如千年之前,就不敢奢望了。事實上,「此井消匿於民國期間,發掘於2007年」,早已是廢井,發掘後另建亭子加以保護,井口也以鐵架封住。所以這口井只剩古蹟的價值,無法拿來使用了。
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牌匾。大雄殿外懸掛了三塊牌匾,但並不是簡介上所說的清代舊匾,而明顯是重製的新匾,金漆閃亮。
原來,先前的古老牌匾早已撤下,共計三塊,均為透雕,分別為「大雄殿」、「法輪天地」、「慈潤山河」,為乾隆皇帝御筆,渾厚圓潤,雕工細膩,平均每塊高近3米,寬1.6米,製作於清朝乾隆五年,是目前中國已知遺存的最大古牌匾,非常珍貴。
為了保護這些古物,寺中另闢一室,將舊匾以玻璃櫃封存,容許我們隔著玻璃觀看,但無法觸摸,也不做懸掛,讓牌匾的壽命得以延長,同時達到文物展示的功能。這個做法足以兩全,用心深細,值得肯定。
廟後的空地綠草如茵,寬敞整齊,我們出殿之後,就在那裡散步,愜意無比。
廟後的空地綠草如茵,寬敞整齊

我們因為捨不得離開,所以中午就停留在那裡,在涼亭裡吃了自備的午餐。
我們去大陸很多次了,這些古寺多半是在郊外,吃東西不是很方便,何況我們又吃素,必須要有自備食物的心理準備。不過,這一次我們無意間看到寺中有供應素齋,看板上註明必須提前一小時預訂,我們並未預定,只能去碰碰運氣。到了齋堂,發現他們已經吃得差不多了,也無素齋可以供應,我們只好退出來,回到涼亭裡吃自備的簡餐。
寺內有素齋供應,但須事先預訂

我們在涼亭裡吃自備的簡餐

這一天吃的是泡麵、乳酪絲和新鮮的桃子,我們自己帶了熱開水和鋼杯,沖一沖就可以吃,有熱食,有水果,還有零食,夫復何求?雖然東西很簡單,我們卻吃得津津有味。吃完再回到寺廟裡待著,居然就這樣悠遊了一整天。
這樣悠閒的旅遊方式,也許別人會覺得行程有點浪費,但對我們來說,卻是快活極了。
---分隔線---

【個人心得】
一、空間與歷史
奉國寺中除了主殿以外,也有許多新修的建築。像「西方三聖殿」,根據旅遊簡介的說明,說是「建於清代,2008年以漢傳寺院傳統格局為依據更名為西方三聖殿」,但整個看起來完全都是新的,無法想像這裡還有什麼清代的遺跡可供懷古賞幽。菩薩殿、財神殿,簡介上就連歷史年代都沒標,一看就知道是新的。另外一個羅漢堂,則明明白白說是2014年正式開啟,這些新建物,自然都沒有什麼歷史感可言。大陸各地有許多寺廟,被文革鏟平了,重新修建後,金漆閃閃,古味已失,都會讓人有種難言的慨歎。
這讓我想到台北的林安泰古厝。過去我時常前去古厝駐足流連,一直很喜歡那裡的古厝風情,雖然是異地重組,無法原地保留(本來是在安和路),整個空間還是有濃濃的古厝風情。後來政府配合世界花卉博覽會,在空地上蓋了一大堆的假山庭園,把原來古厝的風味幾乎完全消滅,整個地方變得像是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那種感覺,也有點像臺灣各地統一規格、簡直一模一樣的各種老街,所謂的古厝風味早已消失,不可復尋了。
奉國寺裡有六萬多平方米的地,加了這些新建物,其實還絲毫不覺得侷促,只是把格局填充完整而已,但臺灣的林安泰古厝,只有那麼一點空間,把那些東西塞進去,一下子整個空間就塞滿了。遠遠地站在門外,就能看見那些擠出來的假山,突兀張揚,彷彿遊樂園區,已不知誰為客、誰為主了。這種對空間和對歷史的態度,來自人們的文化素養,本非一朝一夕之功,看了無話可說,只能暗自感嘆。

二、世間的因緣

我們查了一下資料,發現中國歷經千載興衰,許多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建築,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毀滅,唯獨奉國寺,不可思議地退卻了五次歷史上的劫難,而雄姿依舊。

一是金滅遼戰爭,二是元滅金戰爭。元大德七年(1303)碑刻記載:「……兵起,遼金遺剎,一炬列殆盡,獨奉國寺孑然而在,抑神明有以維持耶,人力有所保佑耶…… 」三是元代大地震。元至正二十七年(1290),武平(今寧城)發生強烈地震,地震波及奉國寺,周邊房屋均坍塌,而奉國寺殿宇仍巍然屹立。四是遼沈戰役義縣攻堅戰。1948年,奉國寺大雄殿殿頂被一枚炸彈擊穿,砲彈落在佛祖釋迦牟尼佛雙手之中,有驚無險的是砲彈沒能爆炸,只是損傷了佛像的手。



這座佛寺的規模冠絕古今,高古莊嚴,能夠歷數劫而不毀,屹立千年,這樣神奇的一座寺廟,最喜愛看佛寺的我們居然從未聽過,而竟是因為王家衛的一部電影起念,世間的一切因緣,真不知該從何說起。

我們去佛寺,其實並不進香,也絕不走馬看花的趕場。我和妻說好,如果奉國寺像我們想的那麼好,那我們就在殿內待一整天。
其實,我們都不是很嚴謹的佛教徒,也不是精於旅遊的背包客,這些地點走起來,真的是非常隨興,簡直沒有什麼規畫。看到喜歡的佛寺,時常一待就是半天一天,不敢求佛許願,只是虔心禮敬,感覺那莊嚴古老的氣氛,便覺心神俱暢,於願已足。
這一天,我們果然就在奉國寺裡待著,什麼也不做,就待了一整天。光是在那兒待著,便覺得身心愉悅,非常滿足。尤其是大雄殿,我們來來回回,進去了好幾次,總是捨不得離開。我們在大陸自助旅行多年,這是我們最喜歡,也最感動的一座寺廟。
三、深藏的願望
另外,在佛菩薩面前,其實我們心裡都放了一個深藏的願望。
但我們實在不敢輕易許願,因為來這座佛寺遠道不易,怕將來還願並不那麼容易。所以,我們只能在七尊大佛和觀音塑像面前,一尊一尊地虔心磕頭致敬。
回來不到一個月,我們就有了小寶。我五十歲得子,知道消息的那一剎那,我歡喜地放聲大哭,不知該說什麼才好。
也許一切都是巧合,也或許這個世界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因緣,總之,面對整件事情,我們充滿了虔心的感恩,無法言喻。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
hsu9920 發表於 2017-2-12 09:41 PM

介紹得很清楚  彷如親臨{:3:}
頁: [1]